【位置面积】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鲁北黄泛平原,徒骇河、马颊河下游,德惠新河东岸。东靠滨州市沾化区、滨城区,南接惠民县,西临济南市商河县、德州市乐陵市,北连无棣县、德州市庆云县。地理坐标北纬37°26′~37°43′,东经117°15′~117°52′。县域东西长53.14千米,南北宽29.02千米,总面积798.47平方千米。205国道、滨博高速公路纵贯县境东部,省道大济路纵贯县域中部,德龙烟铁路横贯县域南部,设“阳信站”,滨德高速公路横贯县域北部,设“阳信”出入口。
【地质】 阳信县地质构造属华北地台下坳部分,接近渤海凹陷中心。自白垩纪末期,受泰山、燕山、太行山高地隆起影响,随着大断裂发生,平原部分相对下降,渤海凹陷初见规模。到第三纪中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平原继续缓慢下沉,沉降到海平面以下。嗣后,以黄河为主的长期泛滥冲积,形成现在基本形势。第四系沉积厚约300米左右,沉积为黄土及未固结的砂、泥岩。其下为新生界下第三系沉积为主洼陷,谓之阳信洼陷。洼陷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惠民凹陷的一个次级洼陷。北部紧邻无棣凸起,南接林樊隆起构造,东与东营凹陷毗邻。洼陷构造形态为一典型北断南超箕状式洼陷,即洼陷北部深,向南逐渐变浅。在县城下面发育一条近东西向展布弧形基岩深大断裂。上第三系厚约1000米左右,为河流相砂泥岩沉积。下第三系厚约4500米左右,属湖相沉积泥岩及砂岩。洼陷基底为太古生界变质岩系——花岗片麻岩,局部残留下古生界。在第三纪时期,商店地区发育有较大规模岩浆活动,该地区在地质史上为一地震活动区。
【地貌】 阳信县地貌类型属黄河冲积平原,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形成缓岗、微坡平地、浅平洼地相间的地貌特征。其中,缓岗海拔在8~10米之间,面积约占县域面积24%;微坡平地海拔7~8米之间,占县境面积56%;浅平洼地,低于周围1~2米,海拔6~7米,分布在微坡平地之中,占县境面积20%,涝年易涝,旱年泛碱。
【气候】 2020年,阳信县气温偏高,年平均气温13.6℃,降水偏多,年降水量638.4毫米,光照条件分布不均。
气温 境内年平均气温13.6℃,较常年偏高0.8℃,年极端最高气温36.5℃,出现在6月7日,较常年偏低3.7℃,≥35.0℃高温天数5天,年极端最低气温-16.0℃,出现在12月30日,较常年偏高4.3℃,≤-10.0℃的低温天数9天。各季气温均偏高,春季虽气温偏高,但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起伏变化明显,4月多次出现气温骤降,致使作物遭受大面积低温冻害,个别地块梨树在花期受冻,夏季无明显高温天气。
降水 境内年降水量638.4毫米,较常年偏多134.8毫米,距平均百分率上涨27%,较常年最多值偏少180.2毫米,较常年最少值偏多374.2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80.1毫米,出现在6月2日。降水各季均偏多,时空分布不均,6月上旬后期至7月降水较少,农田旱情有所加剧,不利夏播作物出苗及苗期生长。
光照 因日照传感器故障,年日照时数缺测,常年同期日照时数2553.5小时。年内日照分布不均,雾霾天气多,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冬季光照条件较差,对大棚蔬菜生长与交通运输不利,春季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夏季日照明显偏少。
【水文】 阳信境内河流已形成较完整排灌体系。主要排涝河道为县境南部钩盘河、北部白杨河。两河横贯县境东西,东流入海。灌溉河道主要是幸福河(二干)与县境西部一干,两条引黄干渠纵穿县境南北,从惠民县引黄河水入境,再由温水线干渠将黄河水引向县境东部与西部。钩盘河由阳信县洋湖乡德惠新河后王涵洞发源,至西向东流经阳信县境,继续向东流入沾化区,汇入秦口河,境内流程44千米,流域面积499平方千米,可供灌溉排涝耕地30万亩。幸福河(二干),系1958年人工开挖簸箕李引黄总干渠第二条支干,起源于惠民县皂户李镇大朱家村引黄总干,由南向北流经阳信县境,再向北流入无棣县境汇入马颊河。境内总长15千米,引黄能力3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
【生物资源】
林木资源 阳信县境内木本植物共47科71属114种。主要树种有柳树、杨树、毛白杨、白榆、白蜡、刺槐、臭椿、国槐、泡桐、法桐、苦楝、梨、苹果、桃、杏、枣、葡萄、桑、枸杞、香椿等;灌木树种主要有紫穗槐、柽柳等。
野生动物资源 阳信县境内有国家及省重点调查陆生野生动物41种。其中,鸟类36种,兽类2种,两栖类2种,爬行类1种。非重点调查鸟类138种、兽类22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9种。
历史文化
【历史人文】
历史 阳信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境内就有人群聚居,境内发现古遗址10余处,据商店镇小韩遗址出土文物与信城史家冢出土文物考证,属大汶口文化。自夏朝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至今有4000年文字可考历史。
据历史记载,县域夏、商为蒲姑国领地,周为齐国地,秦属厌次县,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五年)置阳信县,迄今2200余年,几经析并省复演变为当代境域,今属山东省滨州市。
人文 阳信人民在劳动生存斗争中,创造出灿烂文化。古代名人辈出,近现代更不乏其人,其中有著述《媿非文集》二十卷传世的马攀龙、著名戏曲教育家史若虚、中医眼科名医张皆春、诗人安谧、画家陈维信等。名胜古迹有“春秋狩于郎之地”遗址狼丘冢、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衣冠冢、东汉末年合葬黄巾军将士的黄巾冢、唐代名医牛天齐之墓牛王冢、明代硬山式建筑玉皇庙,红色遗址遗迹有张家集土改纪念堂等。
【传统文化】 阳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汉代名将韩信自燕伐齐,屯兵古笃马河之阳而得名,距今有2200余年历史,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荟萃,素有“农桑之地、乡舞之乡”美称。作为黄河三角洲文化与齐文化发祥地之一,先人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不仅创造了丰厚物质文化,也创造了优秀精神文化。鼓子秧歌、木板大鼓、泥塑、水火流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至2020年底,全县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个。
建制区划
【建制沿革】
新石器时代 境内聚居人群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少昊时 为爽鸠氏地。
尧、舜、夏、商 为季荝氏、逢伯陵氏、蒲姑氏地。
周 属齐国地。
秦 初属齐郡,后属济北郡,皆为厌次县地。
西汉 高祖五年(前202年)始建阳信县,属幽州刺史部渤海郡,治所信阳城(址在今无棣县信阳镇)。
东汉 属冀州刺史部渤海郡。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改属乐陵郡。曹魏时沿之。
晋 属冀州乐陵郡(国)。
南北朝 属冀州乐陵郡。南朝宋时属冀州乐陵郡。北魏孝明帝于熙平二年(517年)并瀛冀二州为沧州,不久改为郡,阳信县属沧州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撤厌次县,其地划归阳信县,改属乐陵郡。
隋 属渤海郡。隋文帝废乐陵郡于马岭城置渤海郡,阳信为附郭。开皇六年(586年)改渤海郡为棣州。大业二年(606年)改棣州为沧州。大业八年(612年)废沧州复置渤海郡。阳信县均随改属。
唐 属河北道棣州。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渤海郡为沧州,阳信县属沧州。武德四年(621年)从沧州12个县中析阳信等4个县设棣州。武德八年(625年)撤棣州,阳信县复归沧州。唐贞观八年(634年)阳信县改属德州。贞观十七年(643年)于厌次复置棣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棣州为乐安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乐安郡复改棣州,阳信县随之改属。
五代 属棣州。
北宋 属河北东路棣州。
金 属山东东路棣州。
元 属中书省济南路棣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忽必烈入主中原,阳信县随棣州属中书省济南路。
明 属山东省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武定州。洪武六年(1373年)改棣州为乐安州,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改为武定州,阳信县随属之。
清 初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武定州。雍正八年(1730年)武定州直属布政使司,雍正十二年(1734年)布政使司改为省,州升为府,阳信县属山东省武定府。
中华民国 初属岱北道。1914年属济南道。1926年改属武定道。1928年废道制,直隶于省。1935年属山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后改属鲁北行政区。
1937年10月,日军进犯阳信,国民政府地方政权溃逃。之后,日军建立日伪政权。
193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始建阳信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鲁边区。1944年1月,冀鲁边区改为渤海行政区,阳信县属第三专区。1945年8月,阳信解放,各级政权相继建立健全。1945年10月,渤海行政区下辖6个专区合并为4个,阳信县属第四专区。1947年7月,渤海区第四专区改称垦利专区,阳信县属垦利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初属垦利专区。1950年5月,改为惠民专区。1958年9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阳信县属淄博专区。1958年12月,阳信县并入无棣县。1961年,撤淄博专区复置惠民专区,同年10月复置阳信县,属惠民专区。1992年3月,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随属滨州地区。2001年1月,撤滨州地区设滨州市,阳信县随属滨州市至今。
【行政区划】 阳信县辖信城、金阳2个街道,商店、温店、河流、翟王、流坡坞、水落坡、劳店7个镇,洋湖1个乡,共10个乡级政区。年内,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原来854个村民委员会调整为320个村民委员会和9个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
方言
【方言】 阳信方言是阳信县的汉语方言,从汉语官话方言分区来看,属北方方言中冀鲁官话,从山东方言分区来看,属于西区西齐片,从滨州方言大致以黄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区来看,阳信方言属于河北区。阳信县地形呈东西扁长状,大致可分为中部、南部、西北部3个不同方言区。中部以县城为代表。南部商店、翟王、洋湖等乡镇,成带状与惠民城方言相近;西北部(温店北部)与乐陵接壤,受其影响,又成一方言岛。南部、西部与中部相比,各有特点,其主要区别是:南部,阳平与去声读音更接近一致,外地人初听以为降调字特别多,尤其阳平字作句尾时,降调更明显;西北部,把普通话里[s][ȿ]均读作[s]。